“小钢炮”退后,冯小刚向前
栓 Q, 冯小刚这把不当导演
前不久,随着冯导下凡执导的第二部网剧《回响》以尴尬口碑收场,大众对冯小刚老矣,坐在导演椅尚能饭否的质疑又重了一层。
【资料图】
其实离开王朔剧本的冯小刚,捡不回早年间的得意。
九十年代,冯小刚大胆推开了商业片的一扇门,97年《甲方乙方》成为贺岁片第一传奇。
往后,西城单车变轿车,穷小子在 成名得利路上狂飙。
这距离他第一次当导演,拍出《永失我爱》仅仅三年。
两者剧本都来自于改编王朔的小说。彼时的王朔,狂一句“中国电影,哥们现在平趟”,压根不是吹牛。
当然,冯小刚也拍过严肃题材的《1942》《集结号》,但与王朔同行的那些年,烟熏酒浸出来的“京式幽默”成了招牌,也是 bug。
大导演咖位在那有人投血本,但凡外界一句否定,“小刚炮”就敢硬刚观众素养不够。
然而时代变脸,从来不给任何人留面。
王朔去了又来,当《非诚勿扰》让冯小刚风风光光喜提“10 亿票房导演”头一份时,怎会料到第二部评分和《私人订制》那叫个惨烈呐。
依旧是王朔的本,从葛优嘴里说出来,老味道,可不灵就是不灵了。
王朔认了,进入了沉默期。
男性主导的京圈话语在饭圈这圈那圈……新世纪大众娱乐话语势壮后渐渐交出了话筒。
而冯小刚还不想撤掉自己的导演椅,这里不赘述华谊与冯小刚“对赌,结局很戏剧: KPI 不达标, 赔了 2.35 亿,当初从华谊兜里掏出来是 10 亿。
可谓,笑着赔了。
以上“题外话”,就两个意思。冯小刚不差钱,国产版《忠犬八公》中他做演员而非导演跟养老余额没关系。
冯小刚本人给出三点原因,看这态度,人过花甲也不狂。
谢谢啊,此片跟冯氏喜剧不沾边,导演是徐昂。也就不用担心京圈幽默跳出来冷不防幽你一默。
关于冯小刚的表演,谈不上“出神入化”,但也不至于因冯导家事轶事影响而出戏,比《老炮》清爽多了。
“陈副教授”这个角色,我在脑子里盘一圈,这个年龄段的演员,陈道明老师不适合“耙耳朵”,葛优又不符合温文尔雅的人设……
如果说冯小刚是在“过把瘾”,那观众会劝他别折腾《非诚勿扰 3》了,片场不是只有导演椅。
2 这才叫本土化改编
改编海外 IP ,最怕的就是悬浮尬搬,台词照搬就罢,本土的风土人情压根不考虑就翻拍,壮大烂片队伍等于文化打劫。
尤其是看过“光头导演”的几部尬做,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改编 PDST。
幸好,这一版改编是真的在思考怎样设置细节才能让狗等主人十年如一的故事落在本土合理可信。
“忠犬八公”并不是大众陌生的 IP ,故事始于 1987 日版,美版也有 9.4 分佳绩。
徐昂团队聪明的是让故事落脚在重庆且选了本土演员-中华田园犬。
跨市上班在国内不现实,重庆有过江缆车,让狗狗的等待有了相隔与守候的合理。
重庆人爱打麻将,以“八筒”来唤一条狗,很自然。
虽然是以“狗”为主角的电影,其中人的衣食住行充满真实烟火气,故事才会让观众接受。
群演讲出重庆人的“谎话”,“这个不辣”会让去或未去过山城的观众都会心一笑。
自家院子办喜酒,是咱们中国人才懂的喜庆热闹。
而陈冲扮演的“李佳珍”染了酒红色头发,几乎每件衣服都有碎花,这打扮曾在中年妇女中很流行。(绝无贬义,只觉亲切)
而徐昂团队本土化更大的“野心”是讲中国式家庭关系与城市化更迭。
一个在外不屑追名逐利的学者丈夫,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人,一个码农儿子,一个爱上黄毛的女儿……组成了四人家庭。
对于陈敬修的刻画,偏向于理想化的学者。晋升职称他毫无兴趣,老婆唠叨他评不上教授不在乎,儿子天天黏在电脑前,女儿找的对象前途不明朗,他都可以不干预。
但是为了收养流浪狗,他反抗了其他家庭成员的意见,在给出金句人这辈子活在喜欢的事情里才会开心后,又喊出一句“老子很窝火”。
一个有趣不油腻的人物。降低了观众共情的门槛。
关于父子关系,是我们熟知的中国式爱的沉默,担忧从不讲出口。反倒是一遍遍夸狗儿子看似更亲密。
看到这里其实很难不动容,我们总是羞于直接和家人说爱与褒奖。
一个家庭会有离开与另组的变化,而一个城市也经历了消失与新生的更迭。放在大时代背景之下,老房子面临拆迁,交通方式发生大转变。
我喜欢电影中设置了棒棒军形象,他们曾是山城特有一族,双肩劳动的速度赶不上城市现代化时,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尽管仅仅几个镜头,可喜的是照进了对于质朴劳动者的人文关照。
再看八筒对于等待主人的执着,不只是通人性,甚至有了替人守候乡愁的意味。
人被挤在时代洪流中往往来不及回看,而动物本能的只认熟悉的旧人旧地。
上映仅几天就能在豆瓣儿拿到8 分以上,很大程度上源自本土化改编的成功。
《忠犬八公》打了个样,麻烦各位导演别盯着海外 IP 火就急着翻拍,咱先磨磨剧本怎么接地气。
3 爱不爱狗,都因尊重生命
一些影院让宠物和爱犬与主人共同观影,爱犬人士来说,体验感尤佳。(据悉毛孩子们都有自律主人妥善排泄物和狗毛)
其实这部影片并非是爱狗人士专属,狗对人类无条件的爱,也可以打动更多的人。
影片中李佳珍起初也不接受狗进家,因为幼时被咬过,“三令五申”立下不准丈夫养狗,可后来却给八筒做起了饭。
这种转变绝非迫于丈夫要求,朝夕相处,一条狗的可爱之处没人能视而不见。
报摊老板在雨天给八筒撑伞,“老乡”棒棒军替八筒撑腰,就连原本不相干的人也因旁观一条狗的忠诚而心生怜惜。
喜不喜欢是自由,而尊重一个生命不施加伤害是底线,影片设置两个旁观角色也是在希望传递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
陈敬修离世后,八筒没被带去北京,后又从女儿家走失的部分,我想很大原因是为了成全剧情需要。成全八筒只认旧家,日复一日等待着主人的感人情感高点。
对于生活中本就养犬的家庭来说,不要忘记毛孩子负责一生的约定,日常牵好绳不让它走失,于爱犬于人于己都好。
影片淡化了陈敬修心脏病发作的悲情点,没有表现哭天抢地的人的反应,也没有过度拿背景乐煽情狗的等待。
不过,谁能逃过看到八筒最终躺倒在十年累积的报纸“山”上一幕而不动情哽咽呢。
现在的观众不喜过度卖惨煽情,显然导演聪明地知晓这一点。
观影时,观众夸中华田园犬大黄灵性演技一流,而了解幕后则会赞剧组有爱。
原来八筒们是从狗肉市场救回来的,而拍完戏这些毛孩子都找到了遮风避雨的家。
如此真暖啊,主创团队没有把小动物视为“道具”,哪怕一个镜头都未出演,也从此享有被爱的“狗生”。
我想一个真切善待生命的剧组,这比花里胡哨宣发要更能催发观众观影。
总之,别因为对冯小刚失望,而怀疑为八筒流下的泪。